加工工艺
优势
CNC加工
高精度、自动化、复杂设计。
CNC铣削
适合复杂形状,高精度,多种切削工具灵活应用。
CNC车削
适合圆柱形零件,高速加工,表面光滑。
CNC钻孔
快速且精准的孔加工,孔深、直径及位置一致。
CNC镗孔
高精度孔扩大,表面光洁度提升,公差严格。
CNC磨削
实现平滑表面,紧密公差及高材料去除率。
多轴加工
支持复杂几何形状,提高精度,减少调试时间及错误。
精密加工
卓越精度,高品质表面,满足苛刻应用的紧密公差。
电火花加工
精准复杂切割,适合硬材料及复杂几何形状。
材料选择
应用领域
超级合金
高温部件、涡轮、换热器、阀门
钛
压力容器、结构部件、高性能紧固件、换热器
铝
框架、壳体、发动机部件、机械组件
铜
电线、电连接器、电机、冷却系统
黄铜
阀门、接头、衬套、轴承
青铜
轴承、衬套、齿轮、摩擦部件
碳钢
结构框架、轴、齿轮、压力容器
不锈钢
储罐、管道、换热器、结构部件
塑料
密封件、垫圈、壳体、非结构部件
陶瓷
绝缘材料、密封件、耐磨部件、隔热罩
设计类别
工程最佳实践
应用静态和疲劳模拟(有限元分析),根据ISO 281和DIN 743验证负载条件。选用屈服强度≥700MPa的低合金钢(如42CrMo4、AISI 4140)。角落和过渡处采用半径(R≥3mm)设计,减少循环载荷下的峰值应力。
旋转配合及运动装配采用IT6–IT9公差。GD&T控制曲面平面度≤0.05mm,垂直度≤0.03mm,孔位精度≤0.02mm(参考定位销或轴承座)。公差标准参考ISO 286。
设计现场可更换单元(FRU),配备自对准锥度或导向销。遵循ISO 4762/4763螺钉标准。维护区使用固定紧固件,预留20–40mm扳手空间。用三维爆炸图文档记录拆装顺序,实现快速组装拆卸。
采用集成散热器实现被动导热。电子外壳使用热导率≥5 W/m·K的石墨垫或导热环氧。通风设计确保功率模块气流速度>2 m/s,全负载温升<30°C。
涂层应符合EN ISO 9227盐雾标准。磨损区采用QPQ氮化处理(≥950 HV)或HVOF涂层。滑动部件采用硬铬(20–30 µm)或PVD CrN。轴承接触面保持Ra≤0.4 µm以降低摩擦和磨损。
使用精密定位销(H7/h6)和磨制键槽确保载荷路径对中。M6–M16紧固区规划预紧矩(ISO 898)。设计起吊点或螺栓法兰,确保符合ISO 2768-mK间隙及90°侧面操作空间。
户外或多尘环境设计达到IP65–IP67等级。采用带压缩止点的硅胶或EPDM垫片。设计舌槽结合面,保持均匀压缩力(10–25 N/cm)。避免垫片过度压缩,使用肩部止点或垫圈限制扭矩。
设计满足ISO 10816或MIL-STD-810H振动标准。将敏感部件安装于阻尼比ζ≥0.15的弹性体隔振器上。采用肋状或蜂窝状加劲结构打破共振频率。关键转速区段进行模态分析。
在所有承载及安全关键零件上集成永久DMC(数据矩阵码)或二维码标签。高规格客户保持AS9102或FAI格式。通过零件编号将CAD模型、检测报告及测试证书链接至PLM,实现数字化追溯。
确保设计符合ISO 13849-1(安全相关零件)、CE机械指令2006/42/EC及OSHA 1910。防护装置覆盖夹点,依据EN ISO 13857核实操作区域。高风险区域集成急停支架和安全标签。
制造类别
工程生产指南
选择结构钢(如42CrMo4、AISI 4140、S355JR)以保证循环载荷下机械完整性。使用带追溯的认证棒材、板材或锻件,具备EN 10204 3.1或ASTM A6文档。耐磨区使用≥58 HRC的工具钢(如D2、H13)或青铜合金(C93200)。
保证3轴/5轴刀具路径通畅,孔深及槽位刀具伸长比≤6×直径。设计高效夹具夹紧,消除死角(除非有索引装夹支持)。锻件粗加工留量1.5–2.5mm。
应用符合ISO 8015的GD&T控制基准、孔和轮廓。指定平面度≤0.03mm,定位孔位置公差≤0.02mm,垂直度≤0.05mm。设计具备≥10mm探针空间的CMM或光学测量检查点。
焊接区设有30°–45°斜角,根部间隙≥1mm,且至少留两侧通道。按ISO 5817或AWS D1.1验证接头疲劳。螺栓装配采用H7/h6公差孔及ISO 898-2预紧力矩控制夹紧力。
功能性涂层符合ISO 2063或ASTM B633标准。结构碳钢采用锌镀层(≥12µm)、磷化或环氧粉末涂层(60–90µm)。滑动界面采用硬铬或PVD(CrN/TiAlN)。所有涂层需通过≥240小时盐雾测试(ISO 9227)。
实施CNC刀具偏置补偿及闭环反馈保障多批次稳定性。关键质量特性Cp/Cpk≥1.33。夹具验证R&R<10%,通过条码关联工单与最终检验记录实现批次控制。
盲孔螺纹深度≥2×直径,采用螺纹铣削或成型攻丝以减少切屑堵塞。螺纹通过GO/NO-GO规验(ASME B1.2或ISO 1502)。频繁维护部件采用固定嵌件(如Heli-Coil、Keensert)保障螺纹完整性。
零件编号及版本通过激光刻印(深度≥0.1mm)或点刻标识。序列号及批号采用ECC200兼容数据矩阵码或二维码格式编码。所有零件须链接ERP或PLM系统内的数字检验记录、材料证书及加工日志。
使用ISO 286公差定义配合—轴采用过渡配合(H7/p6),衬套采用间隙配合(H7/g6)。进行功能组装预装配,测量配合间隙≤0.1mm,使用塞规验证。所有配合作业记录于FAI或PPAP三级文档。
材料及涂层符合RoHS/REACH指令。欧盟出口装配件符合CE标志及机械指令2006/42/EC。提供2D/3D图纸、EN材料证书、ISO 9001检验报告及ISPM-15出口包装标准。